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0:40 点击次数:88
涿州血战:傅作义的成名之战
1928年1月6日,寒风凛冽,涿州城门洞开。傅作义身着便衣,受伤的左臂缠着绷带,率领残余部队,在奉军高级将领的“迎接”下,缓缓走出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古城。 九千余名晋军士兵,衣衫褴褛,大多身着百姓捐赠的各式棉衣,胡须和头发蓬乱,他们经历了近三个月的血与火的考验,从一座废墟中走出来。 涿州之战,以傅作义的战略性撤退告终,而这场战役,却让他一战成名,成为享誉全国的“守城名将”。然而,战争的残酷印记却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古城上,昔日繁华的南北大街,如今已成一片废墟,奉军承诺的战后赔偿也最终沦为一句空话。
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,始于1927年深秋,正值北洋军阀混战的残酷时期。河北涿州,这个地处平原,近郊无险可依的小城,却成为了晋军第四师与装备精良的奉军之间一场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惨烈战场。 晋军第四师,人数仅有八千至一万人,却凭借着涿州城高大坚固的城墙(城周约南北三里、东西两里半,高约三丈,四门俱全,城内双塔高达十余丈,为守军提供了绝佳的炮兵观测点,尽管冬季护城河干涸),以及傅作义沉着冷静的指挥,顽强地抵御了数倍于己的奉军数轮猛攻。
展开剩余67%这场战争的起因,要追溯到晋奉两军复杂多变的关系。1926年,双方曾联手对抗冯玉祥;然而,1927年秋,北伐军击溃奉军于河南,阎锡山与冯玉祥迅速结盟,企图切断奉军退路。阎锡山亲率“十路大军”东出娘子关,直逼北京,奉军措手不及,连失要地。奉军反扑后虽然收复失地,但傅作义却于10月11日,抓住奉军换防的时机,出其不意地占领了涿州。
奉军得知涿州失守,震怒异常。张作霖急调东北大本营兵力入关,总兵力一度高达十七万人。其子张学良亲自坐镇指挥,调集近五万大军,包括卫队旅、第十五师、第二十三师、炮兵第六旅以及工兵部队,配备了百余门各式火炮、飞机,甚至动用了坦克和毒气弹,誓要夺回涿州。
10月15日,奉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城战。炮火连天,轰鸣声震耳欲聋,王以哲旅率先攻入城内,但很快被晋军顽强抵抗,被迫退回。此后,奉军展开了多次轮番进攻,每一次都伴随着密集的炮火和步兵的冲锋。 第十五师师长黄师岳在第一次总攻击中便被流弹击中。工兵司令柏桂林指挥部队夜间架设轻便铁路,运送大量炸药试图炸毁城墙,但坚固的城墙仅被炸塌一角,部分未爆炸药反而被晋军收集,改装成手榴弹和炸药包,用于反击。
晋军也并非一味被动防守。10月18日夜,傅作义指挥两个营的兵力成功突袭奉军后方,毙伤俘数百人,缴获了五门山炮。 奉军甚至采用了坑道战术,九处同时挖掘,但傅作义早已预料到,在城内挖掘了横沟,埋设水缸侦听,成功破坏了八处坑道。 奉军动用了从法国购得的“雷诺”式轻型坦克,但这些坦克噪音巨大,行动迟缓,且车轮多为木制,在城墙下被晋军精准打击,最终三辆坦克被毁。
战争陷入僵局,张作霖甚至下令动用毒气弹。11月28日,五百发毒气弹被发射入城,但由于大多过期失效,未能造成有效杀伤,反而吓坏了奉军士兵。 傅作义预先准备了碱水毛巾,并疏散人员到城墙高处,将损失降至最低。
最终,奉军放弃强攻,转而采取围困战术,挖掘壕沟,架设铁丝网,企图活活饿死城内守军和百姓。 在同乡会和红十字会的斡旋下,双方短暂停战,放出城内老弱妇孺,奉军却借此机会侦察城内情况,并集中炮火攻击傅作义司令部,导致傅作义手臂受伤。
最终,在阎锡山的授意下,傅作义与奉军谈判,于1927年12月30日达成停战协议。 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涿州血战,以傅作义的战略性撤退告终,却也让他在中华民族的军阀混战历史长河中,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